【神传文化】诚信与责任

Twitter EMail 转发 打印
【明慧网二零零九年三月十日】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神传文化,历史悠久而源远流长。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,把诚信作为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,作为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。

古人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过程中,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、自强不息的特征,就把这种特征称作“诚”。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:“是故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”,指出了人应思诚而与天道相通。“信”从造字结构看,“人言为信”, 关于信的论述有“一诺千金”、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、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等。古人为人诚实、恪守诺言的例子比比皆是:

例如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。知道的就说知道,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知,不自以为是,要虚心。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,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。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谈个人修养和待人之道时多次说到“信”:“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、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”、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人无信则无以立,无以行。孔子在谈到治理国家大事时说:“民无信不立”,认为“信”比军队、粮食还要重要。

北宋的范仲淹青年时在睢阳读书,认识了一位姓李的术士。一天,那个术士得了重病,请人找来范仲淹说:“我这里有一个炼金秘方,我的儿子年纪小,不能把点金术给他,现在我把这秘方交托给你。”术士把秘方和炼成的一斤白金封好交给范仲淹,就病故了。几年后,范仲淹当了谏官,他找到那个术士的儿子,对他说:“你的父亲会使用神奇的点金术,当年他过世的时候,因为你年纪还小,所以就托我先保管秘方,如今你已长大,应当把这个东西还给你。”于是就拿出那个秘方还有白金一起交给术士之子,那个密封的记号还保存完好,没有被打开过。

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秉承父志,在洛阳为官时以诚信造福于民,当地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。一次在白司马坡,有位老人坐在墙边晒太阳,有人来告诉老人说:“你家黄牛犊被人偷了。”老人坐在那里动都不动一下,也不问一句话。过了一会,又有人来告诉他牛犊丢失的事,老人脸色平静的对那人说:“你不要去找,一定是有人开玩笑,把它藏起来了。”经过这里的路人感到奇怪,就走过去问他说:“老人家,您家中丢失了牛犊,别人一再告诉您,您为什么不管呢?”老人笑着说:“范大人住在这里,谁愿意当小偷?这是决不可能的事。”不一会,牛犊果然回来了。

还有一个著名的诚信故事:“种世衡不失信于羌人”。北宋名将种世衡到青涧城戍边时,巡视抚问境内羌族部落。牛家族首领奴讹倔强自负,从不服从宋朝地方管理。种世衡与他约定,次日到帐下慰问部族。谁知当晚下起了大雪,次日道险难行,而奴讹部落又处于偏僻的山沟,众官劝阻种世衡改天再去,种世衡坚意践约。奴讹以为大雪种世衡必不来,没想到他顶风冒雪而至,感服,急聚族人听命。此后,当地羌族相继来归。种世衡的军队秋毫无犯,深得人心,与羌民和睦相处,人称“种家军”。后来每当西夏军犯宋,羌民即先通报,并倾力相助,因此宋军每战必胜,使边境得安。

诚信是为人、处世之本,是对人的本性、人的价值、人的使命提出的基本要求,是一种美德,更是一种责任。古人常用“至诚”的标准来规范自己,协调人与人的关系,提高社会道德水准。而当今中共却不讲诚信,不讲道德,一直依靠谎言洗脑,迫害敢于说真话的人,迫害修炼真善忍的法轮功学员,使社会道德沦丧。如今,天灭中共,越来越多的人退出中共及其一切附属组织,选择了正义和良知,这是人最明智的选择。

(c)2024 明慧网版权所有。
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

Advertisement